本篇文章4416字,读完约11分钟

银河公园

茂密的环城公园是一景。

合肥母亲河南淞河。

包河公园池塘的美景。

在中国历史上,城堡周边总是围绕着护城河,合肥自然也不例外。 从城南到城北、城东,包河、银河、琥珀潭、黑池水库、南淞河,融会贯通,被城堡包围。

合肥为庐州人民提供了生命之源,河畔树木覆盖天空,留下了世代传承的印记。 时光流逝,现在的护城河失去了防御功能,成了市民休息的地方。

炎热的夏天,走在护城河旁,感受喧闹的宁静和凉爽。 一个城市,数不胜数的是沧桑。 古城的人和护城河在一起,充满了说不完的故事。 带着盛夏的记忆,踏着护城河边的台阶,我们寻找索城市历史的印记,触摸着古老的城市文脉绵延不断。

包围河岸感受包公文化的灵魂

盛夏时节,一进入包河公园,绿柳排起长队,呈蒲荷万柄,吹着凉风,观赏荷花,扫除了炽热的躁动。 老人们一直说,护城河两岸是合肥人最喜欢的纳凉地,这个荷香在漫天的包河边特别有。

关于包河,合肥人不知道。 本来是护城河的一段,改名为包,和不在庐州府转悠,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有关。 据说宋仁宗想把庐州城给包公,但他拒绝了,最后需要长时间被泥土堵塞的护城河。 河的生产和田的生产不同,分不开,穷也不富。 因此,包公的子孙依靠河流居住,以捕鱼为生。 为了纪念包郑,子孙将这条护城河命名为包河。

包郑去世后,灵柩从开封运回合肥,埋葬在包孝肃公墓地园,在包河南东岸重建。 到了明代,包裹河岸香花脚修建包公书院,包家子孙和市内人士供其读书后被命名为包公祠,可惜被战火摧毁。 直到光绪年间,晚清重臣李鸿章一人捐资,重建包公祠,并延续至今。 包公墓、包公祠、香花墩、廉泉承载着千秋子孙对包郑的崇敬、赞赏之情,清代思想家宋衡作诗说: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从清溪流出荷花的水,还是龙图,没有心。

一条包河,穿越千年历史的幽谷,流到现在。 王秉衡在包河附近度过了半生。 小时候的夏天,他很喜欢在河里玩。 那时,河的两岸种着树。 虽然没有现在这么茂盛,但还是很阴凉。 河里有鱼在高兴地跳,伴随着傍晚的习风,我和朋友们去打水,打鱼,很开心。 大人们也喜欢在河边乘凉,拿扇子,搬小马扎,坐在河边,聊天,打牌,吃东西,喊孩子,热闹!

王秉衡从小就喜欢历史,后来成为高中历史老师也是小时候的志愿者。 包公祠上面,李鸿章亲哥哥李汉章写的颜色正芒寒横匾。 寺旁,李鸿章亲笔写的《修包孝肃祠记》石碑。 李鸿章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蛸所修的廉泉井庭。 清代广东督学临摹包郑画像,请工匠临摹雕刻的包公全身像,题写的诗:肥水汀、蜀山苍。 间气盘礴、浩乎方长… … 包裹着河岸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总是让我忘记王秉衡,浮想联翩。

20世纪90年代,包河、莲池一片稻田,河水清澈见底。 站在岸边,可以清楚地看到鱼在游泳,河里长满了莲藕,像孩子的手臂一样,洁白无瑕,一节一节,看着就很迷人。 住在芜湖路的刘秀萍说,那时的包河岸已经绿树成荫,到了河边好像有天然空调,很凉快。 下午和晚饭后,周边市民总是喜欢举家到河边乘凉,散步、赏荷、讲古,那常说包河藕无丝网,鱼是铁面鱼,是包公铁面无私的化身。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合肥人走包河,心里想的都是一千年前的历史,这可能就是合肥历史文化的灵魂。

银河文人墨客合肥痴情初探

暮色降临,华灯初放,银河随着环城路时间交错,绿树、小桥映在河水中倒影。 草地上、小路上,偶尔可以看到散步乘凉的市民、笑着嬉闹的家人、恩爱的情侣、还有相互扶持的老夫妇&hellip。 … 银河静静流淌,见证合肥人幸福的生活,如同千年的记录。

银河在包河以西,原为庐州南城护城河西段遗迹。 从前,包河和银河完全贯通,夹着南薰门。 合肥历史上没有银河,无论是《嘉庆合肥县志》、《合肥县传郭城图》还是《嘉庆合肥县志》,都有人考证没有标明其位置。 很大的可能性是银河、包河本是一条河,被称为营地河。 建国后,由于惠州大道的河流被堵塞,一条河流变成两条河流,东有名气的包公池变成了后来的包河,西河从营河美化为银河。

改造前的银河,狭窄的护城河蜿蜒分隔着东岸的环城道路和对面地势稍高的土岸,河面上薄薄地连接着古老而色彩鲜艳的木桥。 过去合肥人的习性从地理位置上区分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环城路中所怀抱的街道小巷是市区,护城河外是农村或郊区。 夕阳西下,三两个主妇手里拿着从商场买的糖果和工农兵店裁剪的布料,兴高采烈地过桥,相互竞争,大声笑着,约定去下一个城市。

20世纪80年代,银河沿岸一带变成了银河公园。 河两岸地势适当平坦,玉石屋羊肠小径蜿蜒。 临水而建的楼台端正,亭西秀美,木桥换装,石桥惊人地出现。 老鼠跳跃、长颈鹿伸长脖子、熊猫啃竹子、天鹅凌波等,洋溢着雕塑的情趣,在园区里增添了几个俏皮的银河公园,成为了当时合肥市民的休憩之地。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即使是今年夏天的夜晚,市民在银河旁依然保持着求凉的习性。

南宋有名的词人姜夔多次来到合肥,住在与银河相邻的红光圈桥上,在他一生所作的诗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缅怀合肥恋人、吟诵合肥风物的词章。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西,胡同陌生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色夹道,可怜。 所以,这个po是为了帮助客人的怀抱。 姜能还以淡黄柳为词牌,创作了吟诵合肥的词语。 在这个小序中,他讲述了自己住在赤阑桥,胡同中柳树很多。

当时的红光圈桥一带店铺林立,是繁华的商业区,海岸楼馆、水中亭阁、天天唢呐、夜晚管弦乐团。 也就是说在这里,姜夔认识了两个琵琶艺妓,结下了情缘,走向了情深。 很遗憾,姜夔的这场合肥之恋最终无疾而终。 有人说这两姐妹不道别,也有人说这姐妹中的一个受不了金兵屈辱。 杀死小头目后,纵身跳下赤阑桥跳下河自杀,这条河可能就是今天的银河。

如今,才子佳人早已消失,为了后世的追忆,只留下不朽的诗词。 浪漫的夏夜,走在银河边缘,微风拂过脸颊,轻吟诗词,你可能也会被一代文人合肥痴情所感动。

诗人黑池水库的思展碧水秀美

经常走环城路的人可能知道,环城西路和安庆路的路口有弧形弯道,西临著名的琥珀潭和黑池水库,东通繁华的城隍庙、三孝口。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说,这条路其实是古老城墙的一部分,位于西平门和水西门之间。 解放前,东方是一排民房,住在那里的是所谓的城市人。 西是郊区,住的都是乡下人。 这与上述环城路划分城乡的说法一致。

在行政区划中,解放初期的时候最有意思。 虽然被墙壁隔开,但吃的是两地的粮食,虽然属于合肥,却是肥西的边界。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其古城墙早就成为环城西路的一部分,但路东和路西仍然是两个天地。 住在家二里街的老人陈金娣,记得当时环城西路弯弯曲曲的下面叫赵岗村,穿过茂密的树林,水域呈现在眼前的应该是琥珀潭。

琥珀周围有茅草棚和菜园,夏天虫子会把青蛙飞走,长满青苔的水域里散发着腥味。 墙那边鲜花盛开,住在这一边的人们过着地道的乡村生活,连夏天的防暑都是农家的土法。 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电风扇,只有一把香蕉扇,用破布包着边,呼呼地吹着风。 真的太热了不行,男人们光着膀子从井里打了一桶水,从头上倒了下来,一下子变凉了。 陈娣说。

大家最期待的消暑方法是在村子里看大戏和露天电影,看啊唱啊玩啊,大半个晚上一会儿就过去了,好像不热。 回家睡觉还很开心,比平时睡得好。 陈娣很喜欢看电影,可以听庐剧和黄梅戏。 很遗憾,这样的纳凉夜实在太少了,在陈金娣的印象中只有几次。 大部分还是依靠坚硬的抵抗。

当然,琥珀潭是现在的称呼,以那边有名的琥珀山庄命名。 据考证,其原名石河,当时是城西护城河的一段,离合肥西门很近。 它的自然地形比较多、复杂,中央低、四周高耸,就像一个小盆地,历史多次进攻合肥城也没能攻下,留下了铁打庐州府的佳话。 20世纪末,琥珀潭被改造成拥有以绿色喷泉广场、水上舞台、琥珀潭为中心的人工石壁群的风景名胜区,是开放的朴野风休闲场所。

从前,琥珀潭北侧是黑池水库,中央被水库的田埂隔开。 李云胜说,黑池水库是天然形成的,然后与护城河连通,然后分割,建成景区,分别与琥珀潭独立,相互连通。 当时的合肥人,周末或晚饭后,去那里闲逛,坐在水边,或者躺在草地上,很舒服。 夏天晚上,这两个景区也是市民着迷的纳凉之地,有时也会在这里举行公演。 反而满足了周边原住民一边乘凉一边看戏的愿望。

过去,黑池水库留下了关于七仙女的传说。 传说隋唐年,合肥老人带着孙女白小玉放鹅。 玉本来就是七仙女中的白仙子,因为包庇织女被处罚了。 邪恶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有一天晚上,骑着乌云夺玉。 白老人拿着刀扑过来,反而被钳子夹住了,血流不止。 这时,大天鹅突然说话了。 石垣院里有珍珠项链,你戴上后可以恢复法力,斩妖。 玉将项链砸向蟹仙,粒珍珠变成剑插入蟹仙身体,落地的珍珠变成小池塘,蟹仙落下的池水变成黑色,被称为黑池水库。

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毕业的诗人陈先发,每天傍晚在黑池水库周围散步,回家后在书眉和废纸上写下了一些想法。 年,陈先发的随笔总集《黑池水库笔记》出版,将人们的眼球引向合肥,引向这个潭碧水。 一千年来,合肥的城河与诗,络绎不绝。

南淞河堤防淮浦春融引用文人

合肥护城河中最有名的是南淝河。 从这个江淮分水岭开始,最终流入巢湖合肥母河,成就了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庐州古城,许多游子沿着这条河离开合肥,前往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再次前往重洋。

李云胜说,明末清初,合肥的大房子挖了地下室,几九冬天从南淞河运来了大冰,储藏在地下室里。 冰上铺着几床厚厚的被子,入夏后取出来做冰柜放在居室里,冰雪融化期间散发冷空气,这种制冷效果不亚于今天的空调,不污染环境。 当然,普通人不能像大户人家那样奢侈。 他们也有自己乘凉的方法。 在南淞河找阴凉的地方是个好选择。

今天的合肥,是南淞河最热闹的分界线,是东门的小花园。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那里也会聚集一群老年人,躲在树荫下,拿着大壶茶,下棋,演戏,聊天,下午的情景就过去了。 晚上,那里是阿姨们的天堂,广场舞,故事的日常,似乎热得也不那么难熬。 其实,明清时期,小庭院一带就是有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

准确地说,今天的淮河路桥、长江路桥周边都是过去的&lsquo。 淮春融景区。 过去,那里绿草如茵,风景秀丽,才子佳人纷纷去玩,春天踏青,夏天纳凉,冬天雪见,热闹非凡。 李云胜说,小院子后面有南淞河,从前可以看到在河上行驶的篷船。 渔夫蹲在船板上烹饪鱼时,闻到了鱼的香味,四散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篷船消失了,渔夫消失了,在小院子里打拳,说话,在江湖上走的人也走了,散了,消失了。

有人把小花园比作合肥的外滩。 因为有水的地方有灵气,绿色的地方有活力。 自古以来,这条护城河上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印记。

清代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八景说》中写道:庐郡处江淮之间,南临江,北远离淮,所以凡水在国内者,江的、淮的也可&hellip。 … 曷言乎春? 柳花片,春光也在动。 轻烟碧浪,春水生也。 香宝串,春人游也是。 已故的春天不在城堡,也在水边… … 这个“八景说”是“嘉庆·; 合肥县志)。 明代也有描写淮浦春融的诗,碧波练如草,万古长淮二月春。 桃花风变软时,潮水会先涌出龙鳞。

晚清重臣李鸿章也与小花园有很深的渊源。 李云胜说,李鸿章家住在离淮浦春融不远的城头,和庐州大户家的孩子一样,年轻的李鸿章也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被三五好友邀请,带着好菜,到淮浦春融景作诗。 李鸿章在离家北上前,邀请好朋友到淮浦春融,在这里离别了故乡。

现在的小花园,虽说淮浦春融的景色早已消失,但绿树成荫,亭台的长廊,倒影闪耀,是喧闹的绿地。 夏天的一天,去小花园乘凉,在南淞河的岸边漫步,你也许也能接触到时代传说中庐州的文脉。

标题:【要闻】老城文脉穿越古今 藏着盛夏记忆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