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1字,读完约1分钟

记者昨天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考古队利用植硅体分解法研究安徽蚌埠双腿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距今7000年左右,该地区出现北方黄米(读音)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现象,说明这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水稻读数共存记录。

淮河流域是我国东部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农业类型和文化由来已久的过渡地带,其史前农业结构演化和农业经济形成过程是全新世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环境变化和人类适应研究的重要拷贝。

课题组利用蚌埠双脚遗址考古挖掘的时机,通过现场采样,采集了该遗址多个地层的沉积样本进行了硅植体的拆除。 研究结果表明,距今7300年至6800年间,黍和水稻已经出现在这个遗迹中,水稻在农作物组成中占绝对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 这个发现把粟、黍类干燥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

硅植体形态分解表明,双腿遗址水稻是处于驯化阶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驯化水平明显高于在相邻江苏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距今8500年至7500年间的水稻驯化水平。 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国水稻演化的重要领域,其早稻可能有独立的驯化过程。 这个结果为水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标题:【要闻】中科大发现淮河中下游稻黍共存最早记录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