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0字,读完约2分钟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基本明确,为今年大建规划开工的重点公益性项目。 4月27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要点局获悉,新馆以大地景观为出发点,融入王咀湖景观公园,打造了面向城市的标志性节点。

结合大蜀山的视线通道,形成了城市客厅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位于高新区王咀湖石莲路与彩虹路的交叉点,与合肥自然博物馆共建。 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快速发展是此次设计的核心理念。 据有关人士介绍,科技馆新馆以大地景观为出发点,融入王咀湖景观公园,结合大蜀山的视线通道形成都市客厅。

为了与景观相协调,科技馆新馆将在王咀湖公园一侧充分开放,形成绿色环境的画廊。 连接公园的第一层一旦开放,就会形成开放、灵活、环保的教育科普空间。 遍布公园的硬质广场、通向水边的景观栈道、湿地植物形成滨水广场,成为科技馆的室外活动场所。

外部空间延伸到内部,形成城市街道

相关人士表示,合肥市科技馆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规则的建筑形态,使得展厅空间布局整齐。 各层有休息空间,来参观的市民今后可以从落地窗俯瞰公园。 灵活灵活应对科技馆多样化的展览文案,关注科技馆未来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是科技形式的表现。

科技馆的展示场配合硬质铺装地,大量的科技活动将在这里展开。 开放的城市公共节点链接周边城市功能和人流,形成新的城市节点。 利用城市设计的做法,营造南北勾结的街道,将外部城市空间延伸到建筑内部,形成公共共享的城市街道。

未来,这将是科技之街、文化之街、商业之街,拥有自然采光的空间,配置大型的科技、文化展项,并根据主题进行更换。 街角周边还将配置4d电影院、餐厅、商店等辅助功能。

绿色屋顶、智能金属窗帘

科技馆新馆建筑本身是科技展品,实践和示范绿色、环保的低碳节能建筑。 为此,本项目将建立绿色节点,将城市、自然、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 向特定地区开放,向游客展示海绵城市、绿色的栽培方法。

绿色屋顶是天然的雨水回收装置,与抗逆性强的景天科植物合作,在合肥当地气候条件下,四季确保常绿。 建筑立面综合应用绿色技术材料,玻璃使用光伏和外遮阳,立面使用智能金属幕墙,东立面使用越来越多的透明幕墙,表现为开放、透明。 今后,在该项目的建设中,将减少硬质铺装地,增加大量的栽培绿化,在室外北侧的停车场使用林下停车。 晨报记者方佳伟

标题:【要闻】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设计方案敲定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