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6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合肥市多次创新,加快创新带动快速发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体系批准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成为国内五大国字创新企业品牌聚集的唯一城市,国际影响巨大

目前,合肥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院士就业站47家,博士后就业站98家。 拥有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两院院士108人。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国家高新技术公司增加309户,总量达到1666户。

科技创新引领优质快速发展

今天,创新成为合肥闪耀的城市名片,创新实力突飞猛进,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创新指标持续上升。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区域集中快速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太阳能发电、公共安全等产业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并初步构建了量子报纸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超导核聚变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形成源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

另外,合肥在基础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原创成果,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由中科大主导开发。 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第一台多语言实时翻译机、第一台平板显示10.5代线、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x光口腔ct诊断仪、太赫兹人体安全检测仪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经济优质快速发展的动力。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国家高新技术公司增加309户,总量达到1666户。 全社会研发投资占gdp的3.1% (年数据),发明专利拥有量17008件,增长28.16%,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拥有量21.6件,比上年增加4.56件。 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4亿4600万元,增长19.9%。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合肥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标志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推动安徽快速发展走向更高水平的战术机遇。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打磨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有助于提高合肥乃至安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合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2+8+n+3框架体系。 不仅编制了滨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重大规划,深化了高校医院战术合作,推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迅速推进。

围绕关键技术行业,合肥布置了科技重大专项。 近三年来,量子新闻等行业共有66个项目列入国家要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国家资金18亿元。 此外,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加强科技示范应用,培育量子保密通信、新能源汽车、城市生命线等标志性成果。 另外,加快京东10.5代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全创新链条、知识产权判断、人才政策支持等手段,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构建一流的综合创新平台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关于建设创新之都人才事业的意见》出台,未来将安排20亿元经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并对高层次人才的出入境管理、薪酬待遇、编制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生活补助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加强政策顶层的设计和制度创新。

据悉,合肥已经成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推进全市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事业。 建设院士47家,目前肥料两院院士总数达到108名。

为了支持高级人才队伍进行肥料创新创业,合肥将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截至目前,资金规模达到4.94亿元,批准通过项目69家,批准金额3.39亿元,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人。

此外,合肥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方面持续发力,开展创新信贷和科技小额信贷,向科技公司提供基准利率贷款,年分别贷款10600万元、1800万元。 促进专利与公司、金融深度融合,采用开放式服务,市场化运作方法,推进公司专利质押融资,174家公司利用219笔专利质押贷款20.2亿元。 推行公司专利保险试点,共有86家公司为236项专利投保,赔偿金额达780万元。

其次,建立与中科院合肥专家常态化的联系机制,研究处理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难点,共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项目调度,继续规划几个重要项目,深入推进科研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流的综合创新平台。

(记者李想)

标题:【要闻】合肥阔步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很大的革新之都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