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8字,读完约3分钟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伟大变革”大型展览选出了1984年安徽省合肥市群众在工人文化宫跳集体舞的照片。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已故著名摄影记者马昭运。 作品中年轻男女们翩翩起舞,周围充满了围观的人群。

当时的工人文化宫是时尚的凝聚地

这个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年轻人的风貌。 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就像今天网上的红色景点一样,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建于1959年,当时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格在全省属一流水平。

要说一流,其实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文化宫的规模不大,装修也谈不上豪华。 一进门,池塘装饰庭院,正面三层小楼为主体结构,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高级水磨石地面的光线能吸引人。

一楼中间是大厅,左右是小剧场,有时在这里演黄梅戏、庐剧等戏曲,一个是乒乓球室。 二楼是电影院、图书室和读书室。 三楼文化厅专门举办诗歌朗诵会,有时省话剧团和工人剧团也在这里演出,其他文艺团体也表演相声等节目。 院子里有灯光篮球场,供大众开展体育活动。

当时没有电视等娱乐方法,人们的休闲生活相对贫困,能在文化宫看公演当然很有吸引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市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果没有工会会员证就不能入场。

表演者包括省黄梅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等,都是大腕。

反映了一张照片

合肥市的文化生活

这张照片应该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市民集体跳舞的画面。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志勇先生介绍。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娱乐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 陈志勇说。 他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人,改革开放不久,老百姓对休闲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经常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工人文化宫整体环境比较简单,在舞蹈过程中男女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场上有相当数量的观众,这也是当时许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马昭运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这张照片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合肥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最终,这张照片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选中送往北京,在国家博物院“伟大的变革”展览会上‘ 登场。 陈志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马昭运的其他作品将在即将开幕的包河国际摄影周中展出。

他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

1952年抗美援朝,志愿军铁路部队修了铁路桥。 1958年2月,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夹道欢迎的合肥市民高呼毛主席万岁。 1969年,我省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江淮牌汽车下线。 1980年,合肥无线二厂生产黄山ah6+2英寸电视&hellip。 … 从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半个世纪里,马昭运拍摄了数不胜数的作品,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记录了新中国建设,记录了改革开放&hellip。 …

当时,我父亲是安徽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他既是主任也是摄影记者,父亲一直守护着信息‘ 真实性,总是进入社会,深入大众,捕捉他们生活的点滴。 当时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经常举行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父亲在现场,捕捉到了这一幕。 马昭运的女儿想起来了。

马昭运习惯拿起照相机,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捕捉闪光的瞬间。 这样,马昭可以说用他的镜头记录了安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各行各业发生的不寻常的变化。

标题:【要闻】《合肥年轻人跳集体舞》亮相《伟大的变革》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