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9字,读完约7分钟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记者大冈摄影

来到汽车世界顶级智能工厂的李长龙记者宋炎骏摄影

在高速铁路淞河生态公园横渡记者郭如琦

虽然不知道事情的经过,但是越困难危险越向前发展。

正好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错,合肥迎难而上,全力奋斗,经济呈现量质俱到的良好局面。

国家实验室建设事业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科技创新彰显城市气质。 新产业领先全国,以前加速了产业转型,产业地标铸造了城市名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6%,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城市建设进入城市时代… …

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更新,成绩背后,是全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危机中培育先机,在变局中打开新局,合肥加快五高地示范,推进六安定六保发挥成效。

风帆充满新的志向,精励正好振奋了当时。 十四五幕之初,在新快速发展格局下,建设区域快速发展新引擎成为合肥着眼于2035年长周期,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推进能力提出的愿景。

未来,合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达到更高的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发达经济水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术潜力将充分显现,使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这样的愿景目标,促使人们只争夺朝夕的紧迫感,走上长期、现在、优质、快速发展的新道路。

在质量齐升冲击下显示韧性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活跃度。 年,合肥新增12家上市公司,创历史新高,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居省会城市之首,一跃成为资本市场黑马,备受外界瞩目。

资本市场合肥气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这个城市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合肥以追赶者的姿态,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和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十三五以来,合肥经济总量和快速发展质量同步提高,到年底,总量从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上升到第9位,从大中城市第28位上升到第21位。

进入15个新的一线城市,在18~35岁的中国年轻人眼中美丽生活城市排名第一,连续三年位居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名。 连续6年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长三角营商环境前五位&hellip … 一种荣誉,是合肥创新创业对环境创造的最佳赞扬。

从新中国成立时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市,到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与北京、上海、深圳齐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成为了一个开放、包容、追求非凡气魄、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邑,如今蝴蝶成了商人之争之地,近年来因科技和创新而闻名。 十五期间,合肥优质快速发展第一名在全省加速,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速进入全国城市20强,力争前进。

放眼未来,合肥的特点是什么? 创新核心地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术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都是合肥发挥左右逢源双特征、提升全国地区快速发展格局中战术潜力的大好机会。

不仅如此,城市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加快了城市快速发展质量和能源水平的提高,辐射有助于拉动合肥都市圈的快速发展。 国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有利于在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等改革开放平台,增加体制机制的新特点… … 对合肥来说,各种特征的叠加,无疑会大大提高城市的信誉度和影响。

产业崛起获得活力描绘庐州景

年12月,合肥产业快速发展史上具有意义的月初,维信诺六代柔性屏开始点亮生产,世界柔性屏布局迎来合肥力量。 月尾、联宝电子进入千亿俱乐部,为合肥工业锻造了更坚实的基础。

过去一年,面对疫情、水情、世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产业快速发展的难度有目共睹,经济不稳定性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 面对这样的困境,合肥迎难而上,多次率先创新,敢于挑战创新创造的深厚潜力和大胆,挺直产业脊梁,推动经济在逆风中快速复苏。

数据显示,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单月增长率创90个月来新高,利润创40个月来新高,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修复能力。

如此优异的成绩,揭示了什么样的快速发展密码? 答案之一是,把握不变的规律和变化节奏,为了有效的市场和政府协同力,全力推进科学创+产业和弦共振,以创新促进融合产业分裂,以产业分裂提高经济质量。

今天的合肥,在链长制加持下,产业地标拔节增长: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已经入选首批国家战术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四,省会城市第二。 并且,一直以来特色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云云,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达到800多家。 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发展迅速。 这些描绘着更美好的未来。

这个冬天,包河区快手安徽总部、喜马拉雅安徽总部的工作人员很忙。 这个合肥市包河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共建的产业创新中心,已经于去年8月开园运营,9家公司(项目)落地引进,并逐渐成长。

新经济正在撬动未来。 十四期间,合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自主控制能力稳步增强,汇聚了芯屏蒸汽合、终身智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产业地标。 而且,大智移云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数字经济成为合肥推动优质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合肥近年来在尖端技术上的布局力度较大,特点明显。 在新的快速发展形势下,合肥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发挥前沿基础研究的特点,各方面将融入长三角,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天时地利硬核成就了新的高地

现在高铁很方便,合肥总部和上海子企业的研发人才当天往返,可以展开技术攻关。 例如,长三角地区在光学研究行业有很多大学和平台,企业人才不仅在安徽,也在苏浙沪。 安徽东超科技有限企业董事长韩东成说。

日益提高的综合实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的产业实力,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了众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到合肥。 去年,合肥引进本科以上人才8万人,肥服务两院院士达到135人。

以合肥为圆心,以500公里为半径,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活力最旺盛的省份。 便利交通是加速各类高质量因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硬核条件。

去年商合杭高铁和京港高铁合安段开通,合肥高铁里程和密度已居长三角第一,合肥中欧班排长三角货运占80%,去年开行568列,净增200列,居全国第八、长三角第一。

租船出海,货物通达世界。 去年12月23日,合肥集装箱铁海联运突破30000标准箱,更多合肥造安徽造从宁波、上海出口海外。 安徽众联联运有限企业经理钟伟介绍,集装箱铁海联运班列缩短了出口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了出口公司的物流价格,建成了合肥和周边城市商品走向世界的钢铁桥梁。

目前,合肥巩固了外联框架,加快了钟表型高速铁路网的构建,基本形成了一环八射多式联运高速公路网,承东启西的区域特征转变为联通四方的交通特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的重要路段。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越来越有效地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合肥在&lsquo十四五期间的新使命。 安徽省时代战术研究院院长程先生认为,合肥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均居全省首位,应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的快速发展格局做出新的贡献。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战术机会,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相关规划,未来合肥将形成1234高铁移动圈:即1小时通往省内城市,2小时到达长三角中心城市,3小时到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4小时到达京津冀、广东港澳。

14年来,合肥打响了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验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进口贸易示范区等4个国家级开放企业品牌,长三角一体化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领域形成制度创新成果,经营者环境以全国一流为目标,市场主体,

加强都市圈

共谱快速发展协奏曲

都市圈是关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观点和窗口之一。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逐渐成长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

年10月,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陈仁昌将生产智能公交设备的制造厂迁至六安,成立安徽特弗顺智能科技有限企业。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每年仍获得1亿7千万元的订单,产销火热。

鉴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趋势,考虑到家乡在人力和土地等方面比上海更有特点,而且营商环境更好,我们决定将制造基地送回安徽。 陈仁昌表示,目前,企业研发与营销中心在上海,制造基地在六安,目前新产品应用场景在合肥,与合肥显示龙头公司合作,搭建户外智能屏幕应用新场景。

和陈仁昌一样,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在合肥抱团迅速发展。 年9月16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连锁)联盟成立,来,科大讯飞、长鑫存储、联宝科技、维信诺、京东方等龙头公司进入其中,联盟内各市主导产业公司达186家。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表示,这样的联盟是将科研院所的技术与合肥都市圈区域市场要素、诉求结合起来,打通产业链,提高工业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圈内各市各扬所长、同频共振,圈群效应不断刺激,聚合力日益增加,合肥都市圈能级和首位度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合肥都市圈总产值17636.8亿元,占全省的63.7%。 实现财政收入2699.3亿元,占全省的61.6%,明确了全省快速发展核心增长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都市圈的快速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省区融入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的程度。 认为行程一定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合肥应积极快速发展与都市圈其他成员城市的分工合作,特别是加强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的共建,携手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的航母。

十四期间,合肥在联合圈内各市,建设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撑全省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 加快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构建都市圈轨道网、完整都市圈高速公路网一体化产业链的构建,推进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的建设,发挥都市圈产业(连锁)联盟的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快速发展。 加快一卡通服务网建设,加强医疗、教育、文旅等高质量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深化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联动的长三角都市圈的协调,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在意想不到的大变局下,考验的是城市的智慧和担当。 在新的征兵工作中,激活地区快速发展新的发动机绝不是一天的工作。 只有把握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快速发展格局,锚定新的快速发展目标,才能推动经济社会优质、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 本报记者苏晓琼·;

标题:【要闻】激活区域快速发展新引擎 合肥开启奋进新征程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