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3字,读完约4分钟

年365日,丁伦保花了大半的时间在帮助残疾人的道路上奔跑。 这条路,他用30多年的脚步反复测量。

自立,学技术,走创业之路

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81年,在偶然的机会下,丁龙得知蘑菇栽培效益甚大,全身心地投入到蘑菇栽培技术的学习中。 在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学习期间,他白天义务打工,晚上睡在路边,经过好几个月,终于掌握了先进的蘑菇栽培技术。

1982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丁伦保创办了安徽天都灵芝产品企业,并开始创业。 一次调整栽培方法,改善蘑菇质量,精心栽培的蘑菇终于上市了。

随着蘑菇栽培事业的全面开展,他的身份开始从农民转变为科研人员。 他致力于蛹虫草栽培、桑枝木耳栽培等6项技术研究,特别是长稻草立体栽培和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两项技术问世,为食用菌的快速发展和减少秸秆焚烧做出了贡献。 他开发了3个新品种,不仅适应性强、口感好,而且比同类品种产量高20%,是目前我省秀珍茸的主要品种。 他申报了以稻谷为原料的栽培种培养基等52项发明专利,为食用菌的培育开辟了创新之路。

不甘心于自己的财富,他会带着村子里的人变得富裕

随着消灭贫困的奔小康号角的吹响,仍有一小部分贫困村庄强烈激励着改变现状的想法。

丁伦保拿出当年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拼命,全身心投入到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事业中。 从年到年,丁伦保足迹遍布全国8个省区36个县,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218期,10900余人参加学习的他撰写了20多部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陆续成立了蘑菇栽培培训学校、食用菌栽培技术协会、蘑菇栽培合作社,为贫困家庭提供菌种、技术培训、指导和销售。

去年,我种蘑菇的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 肥西贫户卫志德提起丁伦保,沧桑的脸上充满了感谢。 三年前,卫志德在外谋生,经常亏损,丁伦保知道其困境,主动联系,不仅手把手教他种蘑菇的技术,还免费给他提供菌种。 就这样,卫志德的蘑菇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年的一天,在为农民培训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归途中丁伦保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失去左臂,终身残疾。 突然的残疾激发了他扶贫的热情,他对残疾人更困难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毫不犹豫地把帮助残疾的担子扛在了肩上。

多年来,丁伦保不仅为残疾人提供创业就业培训,还免费提供住宿,报销往返车费,尽量为残疾人减免负担。 近年来,他在合肥、阜阳、安庆等地培训了2856名残疾人。 他多次进屋指导,在不同地区就近传授技能,根据学生的诉求定制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排除困难,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实用技术。 支持残疾人创业,丁伦保先后向残疾人输送菌种、菌袋共计15万元,297户残疾人创业成功,过上了彩生活。

扎下根来,难题要去哪里?

从江淮大地到天山以南,从长江之滨到雪域高原,丁伦保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于贫困区第一线。

年初,发生了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食用菌种植户面临销售难题,丁伦保也很着急,为了减轻种植户的损失,他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大家销售蘑菇。 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开展食用菌保鲜、干制、盐渍等深加工,成功开发新产品酱香菇,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丁伦保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残疾人种植户直接向居民小区销售蘑菇,他直接向贫困者购买5000斤蘑菇,成为我市莲花、义仓、红旗、填埋场等8个社区困难党员、一线员工、老人及特殊群体 他关心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向贫困家庭的残疾人之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向重度残疾人李家春、许正红赠送消毒剂和慰问金2000元。 在此期间,他向武汉捐赠了3000元,帮助抗击疫情。

我记得在扶贫的道路上,丁伦保像三十多年来的一天一样,为了功名利禄的初心,踏着不停歇的脚步,踏着巨大的爱情足迹。

·; 本报记者朱震宇·;

标题:“丁伦保全情投入助残扶贫30余载 用蘑菇撑起脱贫“顶梁柱””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