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9字,读完约2分钟

月27日,包丙松(右)和妻子汪月清在伞厂晒伞。

今年46岁的包丙松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孤峰村的农民,他家的二层小楼在村子里尤为突出。 难以想象的是,年初,包丙松一家挤在40多年前建造的两块土地之间。

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包丙松和妻子汪月清在1995年结婚后,从家里只分了两块土地,一亩三分地。 此后几年,包丙松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只用一亩多的作物和山上的毛竹维持生活,他们的生活很贫困。 村里曾经想帮包丙松一家当贫困户,但他碍于面子,拒绝了,决定出去打工。 由于一技之长,包丙松兼职收入有限,孩子们纷纷上学,因此他家的经济状况没有好转。

孤峰村位于皖南山区,毛竹丰富,村里有生产油布伞的工厂。 包丙松夫妇在当地扶贫部门的推荐下,于2005年和年进入伞厂制作油布伞之前学习了技术。 包丙松夫妇已经成为工厂的骨干,每月工资收入一共6000元。

年初,包丙松推倒了土屋,拿出了几年的积蓄,在原地建造了村子里最美的建筑物。 他说:贫困并不可怕。 只要肯做,不要依赖,双手就能摆脱贫困。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包丙松在伞厂晒伞。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月27日,包丙松(左)和妻子汪月清在伞厂加工伞骨。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包丙松在伞厂检查伞架。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包丙松在伞厂连接伞骨和伞头。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包丙松在伞厂做了伞架。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汪月清在伞厂加工伞布。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9月27日,包丙松看着自栽的稻子。 亩的三部分生产可以满足包丙松一家一年的粮食。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月27日,包丙松(左)和妻子汪月清在家准备午饭。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月27日,包丙松(左)、妻子和孩子在家吃午饭。 新华社刘军喜摄影

标题:【要闻】不等不靠 安徽伞匠夫妻勤劳脱贫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