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0字,读完约5分钟

11月2日,中国第33届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征,历时162天,踏上了总航程约3万海里的科考之旅。 住在广德县邱村镇的33岁年轻人姜华在这次征兵队伍中。 去南极探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生一次都难以实现的夙愿,但姜华已经习惯了,这是他第七次南极远征。 于是他经过了生死的考验,差点带着人和车掉进冰沟里。 这次去南极他看不到夜晚,只能每天用闹钟提醒时间。 他为国出征,每次都带着家人的担心,每年除夕,不等他的报纸平安打来,家人就不吃饭了。

7次南极远征的遗迹遍布科学试验基地

2007年,24岁的姜华在上海宝钢集团打工。 他所在的单位有在南极科考队和南极建设基地项目的计划,需要土木工程人员,姜华因业绩优异被选为候选名单。 经过层层体能训练,身材魁梧、身体素质好的姜华入选,反复进行机械操作训练,他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成为中国南极科考工程队的一员。

那一年,姜华随队出征,参加了中国第24届南极科学考试。 其首要任务是更新长城站的附属设施,建设站内的综合楼、科研楼、污水室、焚烧楼和炉室。 中国南极科学队出征都是从上海出发的,沿途大约一个月左右,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那真是梦寐以求的感觉。 姜华说。

2008年、年、年、年、年、姜华又随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5次出征,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个基地,留下了他的员工足迹。

在这次南极远征中,姜华的队伍将前往昆仑站进行后续建设和基地检查。 昆仑站超过4000米,是南极冰盖最高点,气温零下40多度。 到达昆仑站之前,科学队必须先去中山站准备物资,之后姜华必须驾驶20吨雪地车,沿着1200公里长的雪道到达昆仑站,到达后马上展开工作,任务困难难以想象。

黑白不分昼夜地破坏生物钟

南极的恶劣天气,取证队员们的工作总是伴随着危险。 一望无际的被冰覆盖的大地,不知什么地方地表下隐藏着深深的冰沟。 姜华在南极工作时,每天开着雪地基地车在冰雪天气中往返,天壤之别,不知天壤之别。 有一次,从一个基地的第二个折返点向第三个折返点前进时,遇到了考察中最危险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冰隙。 我们的车刚在雪地上行驶,突然听到轰鸣声,突然觉得车身后部沉了下去。 姜华告诉记者,他不自觉地踩了油门,往前冲了几十米,方停下来。

那时姜华发现后面约2米宽,出现了无底的冰沟。 雪地车和雪橇连接杆已经陷入冰沟。 这个冰隙如果人掉下来,几乎不可能生存。 姜华说,现在他想起了这些经历,很害怕。

在极昼的气候下,南极的紫外线极强,总是伤害取证队员的身体。 但是,这种生死一线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南极特殊的气候现象和异常的生活、事业模式,平时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姜华这样的南极客人。 这次要去昆仑站,必须在那里呆30天以上。 这一个多月中,昆仑站正好是白天,没有夜晚,整天都是黎明,有不清白的日子和夜晚。 在这种情况下,姜华只能用闹钟提醒自己的工作时间。

在中国南极的各科考站,有一个小一点的货舱。 队员们的习性被称为小超市。 里面模仿内地的超市,在架子上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 科考队员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 不需要付钱。 在这样的超市很费钱,很多取证人员都养成了习性,回内地后,去超市买东西一时很难习惯。 很多队员回去在超市买东西,忘记付钱就拿东西,也容易忘记付钱。 我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姜华说。

家人不等电话就不吃年夜饭

姜华每次出门,家里的父母和孩子都放心不下,姜华的两个女儿还年轻,小女儿还在婴儿里。 自从成为中国南极科学队的工程队员后,他已经四年没有在家过年了。 2007年首次出征南极,姜华的父母几个月没睡过觉。 那年除夕,姜华没能回家过年。 那天,家人晚上7点烤了年夜饭,但是没有坐在餐桌前动筷子。 他们在儿子打电话报告平安之前不放心。 结果那天晚上等到11点多姜华电话。 所有除夕的人都必须在公共电话前排给家人打电话,我排到十一点多。

虽然不让家人担心,但姜华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我们的检查事业是科考队员的生命线,能为祖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效力,感到非常荣幸。 姜华说。

人物小文件[/s2/]

姓名:姜华年龄: 33岁家庭地址:广德县邱村镇

/ S2// S2 /

途中将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 那个真的和梦一样。 如果这样的冰隙掉了人,生还的希望几乎没有,现在想起来这些经历很可怕。 (安徽商报)

标题:【要闻】安徽小伙七征南极“护航”中国科考队 “黑白不分”历经生死考验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