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8字,读完约2分钟

年关临近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房子对所有的外来劳动者,都很熟悉,也很远。 合肥现在的流动人口有200多万人,清溪路社区农民工有一千多人。 53岁的袁道荣是他们之一。 为了让他们能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袁道荣所在的工地合肥清溪路社区特意为她买了回家的票。 江淮晨报记者将和袁道荣一起,记录下她回家的路。

生活节俭、住宿条件简陋

袁道荣第一次在清溪路工地的活动板房。 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她和三个工人住在一起。 袁道荣低下手里的白薯,看着记者的镜头有点害羞。

她说,这些红薯都是这些工友在老家经常吃的,所以如果不忙,他们会自己做饭。 工地上的食堂一顿饭要花10元。 我一天的工资在100元以上,可以省下来。 袁道荣说。

晚上袁道荣打算休息。 睡觉前,袁道荣总是放下床头的布帘,紧紧地拉着,只有这里,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丈夫病得很重,家人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说到丈夫,袁道荣有说不完的话。

10多年前,一家人因事故而陷入困境。 丈夫受伤后,为了生计和儿子出去打工。 长期的劳累,使病情恶化,最终只能拄着拐杖生活,在家里闲逛。 家里的经济负担也转移到袁道荣身上了。

这几年袁道荣由老乡照顾,辗转于工地之间,微薄的收入几乎花在丈夫的药费上。 而且,为了计划30岁的儿子结婚,借了10万人以上的债务。

因为不识字,袁道荣没有手机,每年只在新年期间和孩子见面。

年中,带着感动回家

考虑到袁道荣家的特殊情况,工地上允许她几天前回家照顾丈夫。 清溪路社区特意给她买了票,送她回家。 在外面漂流了一年,到了这个时候,想赶紧回家过一年。 感谢袁道荣帮助了她的好心人,但她无法表达,只能做好人的好报告。

1月10日早晨,天还没亮,袁道荣就起床了。 这一天是她回家的日子。 她有时看墙上的表,担心出发晚了会赶不上火车。

她的老家是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畅乡刘冲村,从合肥南站出发,动车开往金寨县城后,要走17公里。

到家后,她迫不及待地喊道我回来了,丈夫拄着拐杖来接我。 她满脸笑容,说话的声音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袁道荣和丈夫一起,把从合肥带回来的福字贴在门上,预示着明年的日子会更好。

晨报星记者张梦怡/文

晨报记者高博/通讯员朱茜

标题:【要闻】合肥外来务工人员回家之路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