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6字,读完约2分钟

据《中国经济时报》2月22日的头版头条报道

1993年,合肥南部荒凉的岗冲之地,肩负着“开放开发、新合肥重建”的期待,合肥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据中国开发区协会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19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享有相同政策的特定工业园区,年219个园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20.3%、6%

在国家使命之前,作为“压载石”的开发区,必须重新出发,为经济转型的快速发展实践创建“平台星”。

再出发,为什么?

目前,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十大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按照计划,这十大产业在“十三五”末将建成“3331”结构,即智能家电、电子新闻、现代服务3千亿级产业、汽车和零部件、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3个500亿级产业、绿色节能建筑、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 这个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和长三角产业转移以及当地产业和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区域条件等要求,更关键的是来自经济开发区自身有意识的诱惑和支持。

再出发,为什么?

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先利用它的器皿。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快速发展质量,合肥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先后建设了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发科技城、东湖高新技术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高校三创园六大创新平台、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 这些平台为开发区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合肥经济开发区体制上的改革从未停止过。 为了建立扁平、专业、灵活、高效的员工机构,实现员工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年来重新调整原机构,相继组建大招商、大建口、大经贸、大机场四部门,加强大一统、大调度,从实际出发迅速 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是无定势、无条框框、一切都有利于快速发展。

标题:“合肥经开区:做经济快速发展的压舱石”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hfjj/36838.html